丁宝桢个人资料简介照片及家世背景介绍
2023-10-21 20:32:08丁宝桢督川以前,四川井盐实行场产地)岸(销地)挂钩,计口行引(官发运销凭证)的运销制度。咸(丰)同(治)以降,川盐榷额高达 200 多万两,与田赋并为四川地方财政收入之大宗。但是由于边岸在战乱中废弛,楚岸又遭淮盐重占,各岸私枭四塞,商困岸疲。因易而为改代改配。官吏藉此婪索,商人遂违禁加斤。官以得其使费,明知之而故纵之,以致一引(200 斤)行两引之盐,毫不知惧。其结果是造成“引张因之日滞,课税因之日绌”。仅以四川销云南、贵州两省的引课而言,迄止1877年,“边引积滞至八万七千余张、羡截积欠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两”。
为了消除川盐运销积弊,保证清廷的财政收入,丁宝桢于 1877 年经清廷批准后,开始废除商运商销制度,实行官运商销制度。其办法是:“于泸州居中置官运总局,于井灶所分置厂局,于各岸分置岸局。厂局就井灶籴盐,授之岸局。岸局受粜之商人,凡黔边额引,皆令盐道移交总局。并清查以前各年积引,以次带销,配运出纳,皆管其权于总局。又于总局置裕济仓以平价;置大盈仓,以受各局之转输。于厂局外设押运委员以转运,于岸局外设分卡以查验,其引课、税厘皆销纳于成本中。”又从藩库、盐库、川东道、夔州府各关厘税,借银50 万两,作为官运局的运本。自 1878 年初开始,黔边岸、滇边岸、楚计、边计岸先后改办官运。官运制度实行后,又遭朝野人士的蜂起反对,认为“官运盐务利少弊多”,并指责丁宝桢“盐务出纳不实”。经有关部门查核,官运办理1年,成效显著,“核计边计各额引张全数销清、复带销积引至一万余张,所收税羡截厘及各杂款至一百余万两。”然而清王朝吏治腐败,积重难返,官运制度后来又成为四川盐法上的一大赘疣。因此,丁宝桢改革川盐运销制度终于失败。